close

           每次上課都是一種新的學習,透過寫這堂課的學習報告,不僅讓我對閱讀神經科學相關的paper更順暢,也幫助了我在大四的專題討論課程中,更易理解同學的演講。

        這次的其中一位講者,也許因為不是生科系的、也比較少報paper的經驗,所以他雖然了解實驗內容,在報告的時候卻沒有帶著聽眾一起跟著ppt的脈絡走。這讓我想到以前的自己,我第一次報paper,是在老師發育生物學的課堂上,回想起來,那個時候的我,也是不斷地被老師打斷、糾正說法,但是經過了將近兩年的磨練之後,我已經漸漸能分辨聽眾需要的是什麼。

不過從同學對我跟組員這次報告內容的回饋,我也反思了一件事情:光是自己理解、講地流暢還不夠。若能搭配適度的停頓讓聽眾思考與互動,對於報告節奏的掌控將會更好。

上一次,有同學說:「如果能讓每個人各自報告,將有助於提升個人對paper的理解及用心度。」我覺得,這取決於看待這件事所切入的角度。

首先,要明白報paper雖然是演講的一種,但又有別於一般的演講。科學講求的是實事求是的精神,寫paper能用越少的修辭、越簡短的話清楚闡述一件事情越好;但是在普通的寫作當中,若能適時因應不同的文體(如:抒情文、記敘文、論說文)而演繹不同的闡述方式,將更能帶領讀者進入情境之中。同理,報paper的時候,適當的動畫、色塊雖然能夠加分,但講者既要盡可能地與聽眾互動,又得兼顧著帶領聽眾解讀圖表,所以一不小心,講者很可能就只記得看著投影幕;反之,在一些演講當中,配合吸睛的ppt製作,講者可以幽默風趣、對演講內容倒被如流、完全不用看slides一眼。

再來,現在是一個講求跨領域的時代,生活中學到的任何技能,都可能和自己的專業相輔相成。如果單純地把「神經科學探索」視為一堂生科系開的課,那讓每個人各自報一篇paper當然最好。但是,如果把這堂課也視為有跨領域學習的機會:甲教乙科學知識;乙教甲更俐落的ppt製作方式、更穩健的報告台風,那也不失為一種學習。就像當人們在看Apple的發佈會的時候,Apple的執行長不會只講冰冷的科技知識,而是透過人性化的追求,來包裝、行銷他們的商品。我想,在各行各業當中,若能將學識和溝通技巧巧妙結合,必定具有加乘的效果。當然,前提是建立在每個人都願意花時間在自己熟與不熟的領域探索、願意向別人學習的情況下。

若能知道自己的足與不足、不卑不亢,而且了解不同領域、不同人,都有獨特的思維邏輯,將能夠幫助自己在看待一件事情時,有更多選擇和轉圜的空間。就算暫時不知道所謂的「另一種」邏輯是什麼,但至少能期許自己擁有一個開放的心胸,隨時做好接受刺激的準備。

這也是我對自己的期待。

畢業之後,我就會離開生科這個領域了,但是我不希望自己除了文憑,什麼也沒帶走,所以即使沒有學分壓力了,還是想來上老師的課。重述別人說過的話、做過的實驗,都可以經過練習而讓自己完美。嘗試自己思考、聯結、創新,才是最難的部份。老師一直鼓勵我們在不悖離事實的情況下「想像」,這樣的教學方法,讓我印象很深刻,這個能力,也是我在科學領域上比較缺乏的。

         未來,若課堂的時間充裕,我有個小建議給老師:用3/4個學期的時間,讓同學正式地報paper、用剩餘1/4個學期的時間,讓同學在科學的基礎下,用創意的方式行銷自己研究的賣點(模擬真實的發佈會、廣告……)。或許,既能學以致用,也會很好玩吧!

寫於神經科學探索,W11 reflection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dia5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